软糯香甜苏芡实
软糯香甜苏芡实
看了又看
-
¥67.00
-
¥29.00
-
¥40.00
-
¥31.00
-
¥46.00
-
¥46.00
-
¥35.00
-
¥79.00

【 古人云 】
不食芡实
罔生于世
【 今人曰 】
不吃生态芡
一生有点欠
一尝生态芡
飘飘赛半仙
一份来自太湖水的亲切问候
滋养着一方水土的人间美味
八月立秋甫过
贪鲜的苏州人开始蠢蠢欲动
冲着的,是一碗甜糯的鸡头米

鸡头米,又称为芡实
是一种春种秋熟的水生作物
大江南北的地沼、湖泊都有种植
但以苏州地产最为出名
它娇贵可口,是苏州时令里的水仙子
尽管名字没有半点“仙子”的柔美感

芡实有南北芡之分
北芡皮色呈浅啡色,口感厚实
常晒作干货出售

相比之下
南芡就不能这么“粗生粗养”
得快采快煮快食
口感粉糯,Q弹,香气怡人
贪一羹鸡头米的人
贪的就是它的时鲜和水灵

鸡头米颗粒浑圆饱满,外观莹润柔香,入口香甜弹糯
4月播种
8月收获
一颗鸡头米的诞生
需要太湖水4个月的灵气孕育
和采摘人辛勤劳作
方能成就人间美味

夏秋之间
鸡头米摊位就是苏州的一道风景
摊主现剥现卖
买家边看边询价
剥好的鸡头米,一斤能卖120
不太懂行情的新苏州人
一听这价格,多数扭头便走
但老苏州人知道



凌晨3点
当人们在睡梦中的时候
正是鸡头米最好的出生时段
也是采摘人最忙碌的时候
月光微亮,种植鸡头米的人们
就要开始下水采水鸡头
穿上防水套鞋,带上头灯
提上竹篮,下田劳作

迎着太湖的第一缕阳光
新鲜的芡实果实
宛如一个鸡头
仰天长鸣
新的一天到来
意味着
采摘者已经在池塘里浸泡2小时了

密密麻麻的芡实叶子
池塘里满是粘腻的淤泥
每走一步都是考验
采摘鸡头米就更不容易了
为了不破坏鸡头米根植在水底的根系
采摘者小心翼翼
手上拿着自制的竹刀
在水底里来回摸索

瞄准水面上还未开放的花苞
顺着花茎往下摸
在摸到合适的“鸡头”之后
便是竹刀出场的时候
竹刀在果实基部轻轻割开
以防误伤果柄

辰恒亲自体验一把采鸡头米的艰辛
虽然还是夏天
但采摘者长时间泡在水中
手脚也是冰凉的
更重要的是
蚊子特别多
所以每位采摘者都包裹实实
防水——防虫——放蚊子

水塘中,每一朵紫色的小花下面
就是一颗生长着的鸡头

鸡头米的叶子背面
满是尖锐的刺儿
采摘人动作麻利、一气呵成
全凭四、五十年来的经验
但依然难逃一手的伤痕
这份起早贪黑、步步摸索的艰辛
别提年轻人
就算是50岁以下种植鸡头米的人
也几乎没有了
芡实熟了
芡农老了

如果你看到采摘者的发黑双手,
你会明白一颗小小的鸡头米有多么来之不易
由于长时间浸泡池塘中
鸡头果外层的色素粘上手
很难清洗
只能等待3-4个月时间
方能渐退消失

美食背后的艰辛
很少人懂得

鸡头米形似石榴
并不是采上来就能直接吃
好不容易采摘了满满一筐
去了皮,分好了籽
最头疼的劳作才刚刚开始——
剥鸡头米。

秋风起,鸡头米小贩也随之而来
“霸占”街头小巷的凉荫处
一面筛、一两个铁片指甲套
一个小板凳、一袋子黑实滑溜的水鸡头

剥鸡头米可是门技术活
鸡头米的壳很硬
鲜肉又非常娇嫩,极易破汁
须一粒粒手工剥出
手法不熟练的,破了卖相
便卖不出好价格


聪明的苏州人
做了个类似弹古筝的假指甲套,套在拇指上
时鲜不等人
他们麻溜地剥去厚实的皮
露出粉红圆珠
-
- 联系我们
-
-
-
- 关注我们
-
![]()
关注微信公众号